颈椎病诊疗方案
【定义】
颈推病,是因颈部的椎体、关节、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,引起钙化、损伤、增生或关节紊乱,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根、椎动脉、交感神经或脊髓,引起颈痛和其它综合症状。属于中医“痹症”、“眩晕”范畴。
【检查程序】
1.问诊.仔细询问患者病史、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的性质、伴随症状、既往病史、职业等。是否有不良习惯。
2.望诊。患者表情是否痛苦,颈部能否正常活动。颈部有无皮肤损伤,有无红肿。
3.查体。
(l)触诊。颈椎棘突是否偏歪,棘突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有无压痛,是否可摸到条索状硬结,上肢肌力有无减弱或肌肉萎缩。
(2)颈部活动度。颈部是否僵直,前屈、后伸、左右侧屈、旋转是衍受限。
(3)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、腱反射、肌力,常规检查试验,如臂丛牵拉试验、压顶试验是否阳性.病理反射是否引出,如霍夫曼氏征。
4. X线正位片显示,颈椎关节有无增生,椎间隙是否变窄,或张口位有无齿状突偏歪,侧位片显示颈椎曲度是否改变,有无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,斜位片有无椎间孔变小。CT、MRI有无阳性提示。
【诊断依据】
1.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,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,颈椎退行性病变。
2.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,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姿势不良者,往往慢性发病。
3.颈、肩、背疼痛,头痛头晕,颈部僵硬,上肢麻木。
4.颈部活动功能受限,病变颈椎棘突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,可摸到条索状硬结,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,臂丛牵拉试验阳性,压顶试验阳性。
5.x线正位片显示,颈椎关节增生,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.侧位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,或反C型侧弯,椎间隙变窄,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,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。CT、MRI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。
【证候分型】
1.风寒湿型:颈、肩、上肢串痛麻木,以痛为主,头有沉重感,颈部僵硬,活动不利,恶寒畏风,舌淡红,苔薄白,脉弦紧。
2、气滞血瘀:颈肩部、上肢刺痛,痛处固定,伴有肢体麻木,舌质暗,脉弦。
3、痰湿阻络:头晕目眩,头重如裹,四肢麻木不仁,纳呆,舌暗红,苔厚腻,脉弦滑。
4、肝肾不足:眩晕头痛,耳鸣耳聋,失眠多梦,肢体麻木,面红日赤,舌红少津,脉弦。
5、气血亏虚,头晕目眩.而色苍白,心悸气短,四肢麻木,倦怠参力.舌淡苔少.脉细弱。
【分型】
1、颈型颈椎病,也称局限性颈椎病,是指头、颈、肩臂疼痛并有相应的压痛点,X线片显示无明显改变。此型临床上极为常见,是最早期的颈椎病.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区别:没有手指串麻、肌肉萎缩等神经根刺激和压迫症状,有时二者不易截然分开。由于症状较轻,往往重视不够,以致反复发作时病情加重,不少反复落枕的病人多属于此型。
鉴别诊断
落枕:颈部一侧的肌肉因扭伤(如夜间睡眠姿势不良、枕头不合适等),或感受风寒而引起痉挛,出现肿胀、疼痛,头部偏向患侧,下颌歪向健侧,头部活动受限,动则疼痛加剧。疼痛呈牵掣状,可涉及肩背部和上肢,患处有肌紧张和压痛,多于起床后突然发病,轻者数日可愈,或拖延数周不愈和反复发作者。反复落枕者和颈型颈椎病不易区叫,二者治疗基本相同。
颈部扭伤:颈部外伤史。颈部活动受限局部肌肉痉挛,并有压痛。
2.神经根型颈椎病:以神经根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。
(1)多数在30岁以上发病,起病缓慢,病程较长,反复发作。
(2)颈、肩部疼痛,伴上肢放射痛及麻木,症状多为单侧,可伴有头痛、头晕、视物模糊、耳鸣等症状。
(3)颈部僵硬,活动受限,棘突、棘突旁或沿肩脾骨内缘有压痛点。
(4)影像学检查:X线正位片可见颈椎侧弯,钩椎关节不对称、增生,棘突侧歪,椎间隙狭窄。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、连线中断、成角、反张。CT、MRI检查有助于了解椎间盘突出,骨刺对椎管和椎间孔的侵占情况,以判断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等程度。
鉴别诊断
颈椎间盘突出症:多发生干青壮年,有明显外伤史,x线检查可能没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。
脊髓空洞症:①起病年龄较早,多见20一30岁;②一侧或双侧上肢乃至上胸部呈一致性的痛温觉丧失,而触觉和深感觉无改变;③常合并有脊柱后凸、颅底压迹等先天性畸形,而无椎体增生及椎间隙狭窄等退行性改变;④霍夫曼氏征多为阴性;⑤手部肌肉萎缩明显,出现较单.可呈鹰爪状;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以迷走神经功能障碍明显,多有胃酸缺乏。
腕管综合症:①疼痛麻木主要发生于桡侧手掌和拇、中、食指,以夜间发作为主,影响睡眠,常在反复甩手后缓解;②指压腕横韧带近侧缘,保持腕关节背伸位30~60秒,或侧血压时,仅将气压加至收缩压以上,可使拇、食、中指麻木、疼痛诱发或加剧;③无颈神经根压迫和放射性疼痛、麻木,压颈试验等阴性,颈椎X线片无改变;④腕管封闭后症状明显消退。
胸廓上口综合征:常由于第七颈椎横突过大或颈肋所致,x线片可以显示.可见上肢麻木、疼痛、肿胀,锁骨上窝前斜角肌附着点区有压痛,并放射到手.斜角肌试验阳性(即医师摸住患者桡动脉,让患者深呼吸.同时头后伸,下顺转向患侧,桡动脉减弱或消失者为阳性,应与对侧比较)。
3.椎动脉型颈椎病:临床上表现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四肢麻木、双目视物不清,甚至猝倒,但无意识障碍。症状的出现常与头颈转动有关。诊断比较困难.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确立诊断。
鉴别诊断
美尼尔氏综合症:突然发作的剧烈眩晕,伴恶心呕吐,发作时出现规律性水平性眼属,有明显的缓解期,前庭功能减弱或迟钝,电测听检查,可有重震现象,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。
4.交感型颈椎病:以头颈、上肢交感神经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。
(l)多数病例有轻微的颈、肩痛等神经根刺激征,头痛、枕部痛、头胀、视物模糊、眼发涩或流泪、双侧瞳孔或睑裂大小不等,眼窝部胀痛等,耳聋、耳鸣.一侧面部无汗或多汗,手麻木、肿胀、发凉,心率不齐,心动过速或过缓等。
(2)有上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,并有神经根刺激征和颈排病的x线征象,则可确定诊断。无合并神经根刺激征的病例诊断比较困难,需同耳科、眼科、神经科共同会诊。
5.脊髓型:以颈部脊髓受压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椎病。
(1)颈肩痛伴有四肢麻木、肌力减弱或僵硬,行走笨拙或双脚如踩棉花,甚至不能站立与行走。病程较长,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。
(2)感觉障碍以痛觉减弱或消失为常见,手部肌肉萎缩,四肢肌张力增高,腱反射亢进,可引出病理反射。
(3)脑脊液常规检查及生化检查正常,少数病历蛋白稍高。
(4)颈椎x线平片所见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相同,CT、MRI检查可以进步判断对脊髓受压的程度及部位的确定。
【治疗方案】
一、急性期
(一)临床表现
1.颈、肩背疼痛剧烈、头痛头晕较甚,颈部僵硬,上肢麻木、疼痛明显,难以入睡。
2.颈部活动功能严重受限,病变颈椎棘突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,可摸到条索状硬结。
3.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,压顶试验阳性。
4.X线正位片显示,颈椎关节增生,椎间隙变窄,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,侧位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,或后凸畸形,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.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,CT、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。
(二)治疗
急性期患者应首先低枕、仰卧休息3~5天,减少颈部活动。如患为脊髓型颈椎病,保守治疗无效时,应及时建议手术治疗。患者在卧床休息的同时,应采用以下治疗方法:
1. 静脉滴注
名称 | 药物 | 天数 | 适应症 |
颈? | 5%葡萄糖250ml iv drip qd? | 3~5 | 适应症神经根型:颈、肩部疼痛。下颈段病变可向前臂放射。手指呈神经根性分布的麻木及疼痛。症状多为单侧。可伴有头痛、头晕、视物模糊、耳鸣等症,颈部僵硬,活动受限。棘突、棘突旁或沿肩胛骨内缘有压痛点。 |
颈? | 5%葡萄糖250ml iv drip qd? | 3~5 | 以疼痛为主。颈部疼痛尚可忍受。颈型:表现头颈、肩背部疼痛.或酸痛,颈部偏歪,活动正常或受限,触诊检查可有棘上韧带肿胀、压痛,棘旁压痛,多无放射痛。可有椎间隙改变和棘突偏歪,以下颈段多见。神经根型:颈、肩部疼痛。下颈段病变可向前臂放射。手指呈神经根性分布的麻木及疼痛:症状多为单侧。可伴有头痛、头晕、视物模糊、耳鸣等症,颈部僵硬,活动受限。 |
颈? | 5%GS500ml iv drip qd | 5~7 | 以眩晕为主。椎动脉型颈椎病:临病床上表现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四肢麻木、肌力减弱,甚至猝倒,但无意识障碍。症状的出现常与头颈转动有关。 |
2.口服VB1、VB6等神经营养药物。痛甚可服用少量的镇痛药,如扶他林、芬必得、英太清等。
3.配合远端穴位,针灸止痛或远端穴位按摩止痛。针灸选穴:后溪、外关、落枕穴、绝骨等。按摩选穴:曲池、手三里、天宗、肩髃等,每日1次。
4.局部进行理疗,每日l次。
5.颈部局部封闭。
6.小剂量牵引。
二、慢性期
患者急性期卧床休息3~5天,进行上述治疗,症状基本缓解后,以入慢性期(缓解期)。
(一)临床表现
1.颈、肩背疼痛、头痛、头晕尚可忍受,颈部僵硬,上肢轻度麻木。
2.颈部活动功能某些方位受限,病变颈椎棘突、患侧肩脚骨内上角常有压痛,可摸到条索状硬结。
3.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,压顶试验阳性。
4.X线正位片显示,颈椎关节增生,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,侧位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,椎间隙变窄,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,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,CT、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。
(二)治疗方法
慢性期主要采用以下治疗方法:
1.静脉滴注:用颈椎静滴2(以颈部疼痛为主),或颈椎静滴3(以眩晕为主)。
2.推拿治疗
(1)基础手法
①患者取俯卧位,医师站其旁,用双手拿揉颈部及两肩部,反复施准,时间2分钟,以放松肌肉为主。
②医师用拇指拨揉项韧带,由轻而重,重点施术于阳性反应物,反复施术,时间2分钟。
③医师用双手拿提两侧斜方肌,反复施术,时间2分钟。
④医师用掌根部沿脊柱两侧(胸1——胸7)做揉法,反复施术,时间2分钟,若局部有压痛点,可用双手拇指重点按压。
⑤医师用拇指揉点风池、风府、哑门、肩外俞、膏肓穴,时间各1分钟。
⑥患者取仰卧位,医师用小鱼际沿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做揉法,反复施术3——5遍,随后点按颈中穴(风池与翳明连线中点下2寸,胸锁乳突肌后缘处),时间约l分钟。
⑦医师用双手拇指连续按压锁骨下缘3——5遍(由内向外),随后沿左右上肢桡侧做拿揉法,点按内关穴,时间约1分钟。
⑧若颈椎侧弯、棘突偏歪,则采用颈椎定位扳动法(坐位)。以右侧为例,医师用右手拇指顶住向右偏歪的棘突,左手扶于头部左侧,嘱患者颈部前屈30°左右,左手向右侧推扳,此时可听到响声。颈椎侧弯手法同前。
若颈椎间隙狭窄,采用颈部拔伸法,可听到响声(仰卧、坐势均可)。
(2)对症治疗
① 颈型:点按肩髃、曲池、天宗,时问各1分钟。
② 神经根型:点按大椎、颈根穴(风池穴直下平第七颈椎,在斜方肌骨腹前缘,肩井前2寸凹陷处)、神门,时间各l分钟。
③ 交感型:医师用双手拇指连续按压那门至内关,反复施术3-5)遍,随后点按肝俞、肾俞。
④ 椎动脉型:推桥弓3——5遍,随后点按隔俞、太渊,时间各1分钟。若头晕明显者,则加点按百会、率谷、后溪,时间各l分钟。
⑤ 脊髓型:重症患者建议转院治疗,轻症患者对症处理。如伴有下肢症状,则点按鹤顶、阳陵泉、委中、血海穴,另参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手法进行加减。
3.针刺
选穴:风池、肩外俞、手三里、合谷等穴。每日1次。
4.耳针
选穴.肝、肾、颈、颈椎、皮质下。每周2次。
5.拔罐
肩背部拔罐,每日l次。
6.颈部采用中药熏蒸。
7.功能训练。
【注意事项】
1.推拿治疗前要排除颈椎骨折、肿瘤、结核、先天畸形等病症。
2.治疗期间,患者低枕仰卧休息,减少颈部活动,注意颈部保暖。
3.脊髓型颈椎病,重症不宜进行推拿治疗。
【疗效标准】
1.治愈:原有病症消失,颈、肢体功能、肌力恢复正常,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。
2.好转.原有症状减轻,颈肩背疼痛减轻,颈、肢体功能改善。
3.未愈.症状无改善。
【预防】
一.正确认识颈椎病,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。颈椎病病程比较长,椎间盘的退变、骨刺的生长、韧带钙化等与年龄增长、机体老化有关。病情常有反复,发作时症状可能比较重,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。因此,一方面要消除恐惧悲观心理,另一方面要防止得过且过的心态,放弃积极治疗。
二.关于休息:颈椎病急性发作期或初次发作的病人,要适当注意休息,病情严重者更要卧床休息2-3周。从颈椎病的预防角度说,应该选择有利于病情稳定,有利于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铺为佳。枕头的位置、形状与选料要有所选择,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睡眠体位,做到既要维持整个脊柱的生理曲度,又应使患者感到舒适,达到使全身肌肉松弛,调整关节生理状态的作用。
三.关于保健:
1.医疗体育保健操的锻炼:无任何颈椎病的症状者,可以每日早、晚各数次进行缓慢屈、伸、左右侧屈及旋转颈部的运动。加强颈背肌肉等长抗阻收缩锻炼。
颈椎病人戒烟或减少吸烟对其缓解症状,逐步康复,意义重大。避免过度劳累而致咽喉部的反复感染炎症,避免过度负重和人体震动进而减少对椎间盘的冲击。
2.避免长期低头姿势:要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,银行与财会专业人士、办公室伏案工作、电脑操作等人员,这种体位使颈部肌肉、韧带长时间受到牵拉而劳损,促使颈椎椎间盘发生退变。工作1小时左右后改变一下体位。改变不良的工作和生活习惯,如卧在床上阅读、看电视等。
3.颈部放置在生理状态下休息:一般成年人颈部垫高约10公分较好,高枕使颈部处于屈曲状态,其结果与低头姿势相同。侧卧时,枕头要加高至头部不出现侧屈的高度。
4.避免颈部外伤:乘车外出应系好安全带并避免在车上睡觉,以免急刹车时因颈部肌肉松弛而损伤颈椎。出现颈肩臂痛时,在明确诊断并除外颈椎管狭窄后,可行轻柔按摩,避免过重的旋转手法,以免损伤椎间盘。
5.避免风寒、潮湿:夏天注意避免风扇、空调直接吹向颈部,出汗后不要直接吹冷风,或用冷水冲洗头颈部,或在凉枕上睡觉。
6.重视青少年颈椎健康:随着青少年学业竞争压力的加剧,长时间的看书学习对广大青少年的颈椎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,从而出现颈椎病发病低龄化的趋势。建议在中小学乃至大学中,大力宣传有关颈椎的保健知识,教育学生们树立颈椎的保健意识,重视颈椎健康,树立科学学习、健康学习的理念,从源头上堵截颈椎病。
?
文字内容